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建筑的力量 | 案例

2015-10-01 麦可思 麦可思研究



在中国大学纷纷扩建、新建校舍以和国内其他院校、国外大学争夺优秀生源的背景下,什么样的校园特色是他们需要强化的?如何使这类建筑超越千篇一律,从而体现该校的品牌特色?专长于大学建筑设计的专家格雷厄姆•怀特将通过分析国内外大学建筑优秀案例,为读者解答这些问题。


大学的建筑是大学的历史见证、实力见证和办学理念见证。从大学的建筑中,可以看出它的历史与文化,乃至精神和气质。当人们走访一所大学的时候,给人们留下第一印象的,就是它的建筑,对它的评价,也往往基于这第一印象。这恐怕就是大学建筑的魅力和力量。

——摘自邬大光(厦门大学副校长)《大学与建筑的随想》(来源:《光明日报》)


所优秀的大学校园,应是学院信仰、理念和特质的载体。校园的建筑和景观决定了它独特的场地特色,使它从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在当下竞争全球化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大环境下,这种特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历史校区中的新建筑可以强化这类校园的精髓,从而强化校园的个性和品牌。新建校区中的建筑往往缺失校园特色。什么样的校园特色是需要强化的?如何使这类建筑超越千篇一律,从而体现学校的品牌特色?新校园的设计者们面临的更大挑战是:新校园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品牌?如何使它从其他校园中树立独特的个性,并且在未来的岁月中保持它的影响力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在中国大学纷纷扩建、新建校舍以和国内其他院校、国外大学争夺优秀生源的背景下,以上话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中国大学具有悠久的高等教育历史,以及细致入微的大学规划的传统,但近期的发展状况显示,增长的压力和草率的决策过程会对校园的未来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削弱其校园的特质和相应的学术品牌。

  在最近一次对中国大学的访问中,我和同事们被许多中国大学强大而吸引人的特质深深打动,但同时也注意到近几十年来校园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千篇一律和场所特色缺失的问题。去校园网站看看和亲自去校园一样有说服力,网页上重点宣传的,往往不是更新、更高效的一排排新建筑,而是校园中的老建筑、老校区。中国大学的建设者和倡导者们,可以从中外校园的佼佼者身上学到很多。

  北大和清华校内都拥有清代皇家园林的遗迹、庭院和近人尺度的建筑群落。两所学校在二十世纪初的规划和建筑都出于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1877—1954)之手。两所学校现在都在回头审视,修复这些维系校园特质的建筑和园林景观,并且从当年的校舍中寻找校园未来发展的根基和经验。对它们来说,起点已经很高。如果这两所学府把校园的实体与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地位相匹配,就必须把每一栋校园新建筑当作营造一个整体的、和谐校园的一部分。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基于美国芝加哥的帕金斯、费罗斯和汉密尔顿事务所1913年的规划而建立,后来校园的发展超出了原有的校园规划,在保留了建筑和室外庭院景观的尺度的同时加强了与周边城区的联系。南京大学面临的挑战是,老校区无法解决不断增加的生源,新校区没有与鼓楼校区产生尺度或建筑特征上的联系。


南京大学(帕金斯、费罗斯和汉密尔顿,1913年)原规划方案,现在已成为一个生气勃勃的市区校园

   武汉大学拥有珞珈山和东湖的绝佳景色,校园基于由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出来的F.H.凯尔斯提出的雄心勃勃的1925—1935年校园规划而建成。武大校园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这个规划并于最近完成了一座非常引人注目的建筑,横跨高速公路,作为学校的新校门将校区与周边城市连接起来。但是武大与南大都面临如何将大尺度的新建筑与传统校区结合起来的挑战。

  这些挑战并非特例,除了互相学习以外,中国大学可以从其他国家的校园寻找宝贵的经验。


武汉大学总图(F.H.凯尔斯,1928—1933年)

传统校区建造

   哈佛大学的历史是非常宝贵的研究案例。虽然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在18世纪仅建立了一个校园——方院。最初的建筑是乔治时期红砖风格的直接翻版。然而,1830年至1880年间,哈佛采取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折衷主义风格,以致每栋新建筑各自反映了时下流行的建筑风格,却忽略了各自为营造一个学术机构的整体形象所应尽的责任。1920年,哈佛意识到它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校园风格,决定重新发掘并确立它的建筑特色,这一部分也是为了回应后起之秀的竞争。哈佛邀请了美国著名的建筑事务所麦金姆-米德-怀特来重新发掘它的历史特质,并设计哈佛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经过规划的校区——哈佛商学院。麦金姆-米德-怀特和哈佛实现了这个目标,共同回到了乔治时期的建筑风格,这个近来被人们遗忘,但在很多人眼中,最能代表哈佛精髓的图像。


哈佛商学院规划竞赛获胜方案(麦金姆-米德-怀特,1925年),强化了哈佛校园的规划和建筑传统


斯班格勒校园中心

哈佛商学院

波士顿,马萨诸塞州,2001


斯班格勒校园中心北立面,哈佛大学商学院(RAMSA,2001年)。这个历史方院具有整体性,延续了学院乔治时期红砖风格的建筑特色

   2001年,罗伯特A.M.斯特恩建筑师事务所(RAMSA)设计了哈佛商学院的斯班格勒校园中心,这个建筑强化了麦金姆-米德-怀特的原规划,它的两翼根据放射型的校园规划理念略微外开,与周边建筑形成了围合的方院。斯班格勒校园中心和它的南庭院,也是商学院中第一个正式与它所在的城市——波士顿市的Allston区产生对话的建筑。这个设计在哈佛大学向Allston区的扩张中尤其重要。斯班格勒的多个入口支持了它作为使用度很高的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同时也使它成为现在与今后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流的汇集枢纽。


贝克尔图书馆|彭博中心

哈佛商学院

波士顿,马萨诸塞州,2005


哈佛商学院鸟瞰,包括RAMSA设计的斯班格勒校园中心和贝克尔图书馆|彭博中心


南庭院,斯班格勒校园中心,哈佛大学商学院(RAMSA,2001年)。
一个重要的室外活动空间

   在完成斯班格勒校园中心后不久,RAMSA应哈佛商学院之邀改造它的中心地标——贝克尔图书馆。北面宽广的林荫大道面向哈佛学院,作为它的终点,贝克尔图书馆的改造将使它和周边的校园建筑能应对未来的校园南扩,同时仍旧保持哈佛校园的特质。


瓦萨斯汀堂、卡斯柏森学生中心和法律咨询楼

哈佛法学院

剑桥,马萨诸塞州,2012年


为日益扩展、风格各异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所作的规划总图(RAMSA,2012年)


瓦萨斯汀堂、卡斯柏森学生中心和法律咨询楼,哈佛法学院。学生休息室面向景观庭院打开

   2012年,RAMSA为哈佛法学院设计了一栋建筑。像商学院一样,法学院也是“校中校”,但与商学院统一的乔治时期红砖建筑风格不同,法学院的建筑特色更多元化。法学院拥有若干著名建筑师设计但风格迥异的名作。考虑到风格的多样性,RAMSA为法学院拥有17栋建筑的校园制定了规划,并于2012年设计了瓦萨斯汀堂、卡斯柏森学生中心和法律咨询楼,将校园不同的建筑融为一体。

  校方要求建筑师不仅需要结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日益增加的新生来考虑新楼的功能,而且需要考虑校园目前缺乏的整体特色和校区中心。RAMSA为法学院设计了一个分期建设的规划。规划起始点为西北角的入口建筑,力图为造访法学院和哈佛校园的访客们提供一个重要的到达标志。

  这栋新楼的特色吸取了法学院建筑多样化的建筑传承,从朗代尔堂冷静的纪念碑式的古典主义(1928年)到隔壁金黄色调的哈克尼斯中心(1951年)国际风形式。除此以外,大面积、深陷的窗和拱形入口反映了法学院最重要的建筑传统——受罗马风影响的奠基之作奥斯汀堂(1883年)。简言之,新楼强调的不是个体或任何当下时髦的建筑风格,而是强化现有校园的固有特质。


约翰·F.肯尼迪政府学院,哈佛肯尼迪学院

剑桥,马萨诸塞州,设计中


哈佛方院,两个世纪以来确定了哈佛大学的特色传统

   RAMSA目前在做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改扩建设计,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校园设施已经老化、脱节。RAMSA的设计希望在校园有一个清晰的脉络,通过引入三栋新建筑来把现有的四栋建筑整合起来,并提供学院急需的功能空间和公共空间。

  这个项目的核心是“HKS(哈佛肯尼迪学院)方院”,一个以哈佛方院为代表的,立即将学院与哈佛联系起来的中心庭院,一个供学生学习、休息的空间。

校园的营造

Dorothy D.和Roy M.帕克商学院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学院

艾萨卡商学院

艾萨卡,纽约州,2008年


艾萨卡学院规划中的Dorothy D.和Roy M.帕克商学院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学院。新建筑、景观庭院以及新的校园入口改变了原先更适合汽车而不是行人的校园


从西南方看帕克商学院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学院,一栋位于二十世纪中期建成的校园内的新的建筑得益于场地的坡度

   RAMSA在艾萨卡学院的项目体现的是在校园营造中遇到的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挑战。建于1931年的艾萨卡学院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迁往风景如画的Cayuga湖南头的一块高地上。新校园的规划封闭,令人困惑,校园更适于汽车而不是行人,缺乏整体性,无法建立院系之间学生们的联系。这样的情况在2002年校园新规划中得到了改善。规划提出三面围合,面向北面Cayuga湖景展开的建筑合院,一条沿场地陡坡、由南至北贯通的林荫大道将成为校园的新的主入口。另一个进展是校方管理层推出了一个在校园中引入高等级的绿色生态建筑的项目。RAMSA的艾萨卡商学院帕克中心在新规划和校方的绿色生态建筑日程中都占据了中心地位。

  帕克中心的特色是一个新的中心庭院,利用场地坡度的自然条件,建筑的入口分布在两层,以最好地利用绝佳的湖面景观。建筑的抽象构成和细部设计回应了校园内其他建筑的现代风格。但它的规模、与场地的关系、对当地石材的使用以及退台花园的设计,都明确地表明:这是一个专为艾萨卡学院设计的特色建筑。

造中国的校园

苏世民学院

清华大学

北京,中国,设计中


苏世民学院,清华大学(RAMSA,设计中),一个由教室、学生休息厅和会议室环抱的庭院


工字厅,清华大学(十八世纪早期),将建筑联系起来的景观庭院和连廊是清华校园的重要标志

   2012年,我们积累了数十所校园的设计经验,涵盖了从哈佛大学的历史建筑到艾萨卡学院的现代建筑,被引入并展现在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的设计方案中。学院将成为苏世民学者们的居住和学术中心。来自中国、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精英学子将在这里完成公共政策、经济学、商务或国际研究的课程,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以及加深在全球背景下对中国的理解。我们为苏世民学院所作的设计向亨利·墨菲的作品致敬。他作为一位美国建筑师,将毕生事业植根于中国各地,并为清华设计了若干建筑。墨菲的建筑采用了他认为的“古为今用”,让中国传统建筑服务于现代的功能,反映了清华校方希望沟通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愿望。

  与清华的宗旨相一致,苏世民学院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与西方的设计原则,同时强调了清华大学最优秀的校园特色传统。建筑围绕两个庭院的组织方式既使人联想起牛津和剑桥的传统学院,又想到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在入口亭子和一堵矮墙背后,一个入口庭院迎接来到苏世民学院的访客和学者。院子遵循了中国传统院落的开放性,以清华大学工字厅为例,25栋房子通过连廊和院子相连接。苏世民学院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创造一个共享空间,营造社区,帮助在这200多名学者内部形成更紧密的联系。院子和旁边的两层高讲堂一样,用于满足学生聚会,而室内讲堂则成为私下交流和大型集会的场所。建筑像工字厅一样采用灰砖砌面,辅以木石细部,传统的筒瓦屋顶缓和了它的尺度,强化了它的角部,同时隐蔽了设备。

  定于2016年开学的苏世民学院将实施一个新的举世瞩目的国际学术计划,将在一座恰如其分地表现清华校园、表现清华建筑特色、表现属于清华自己的未来愿景的建筑中进行。中国各地的高等学府可以从这个实例中受益,寻找类似的方式来创造、强化自身的引人注目的特质,提高大学的名气,吸引来自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

注:本文作者为格雷厄姆•怀特,系罗伯特•斯特恩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

本文为《麦可思研究》原创,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媒体或公司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温馨提示

精彩没读够?没关系!

1.就业蓝皮书 | 2.新生 | 3.学生事务 | 4.教学教务 | 5.招生宣传 | 6.就业 | 7.专业建设 | 8.质量年报

回复关键词或相应的序号即可获取相关文章,精选好文给你好看!

我们不做无意义的闲谈,

我们是靠谱数据的生产者;

我们不提供杂货铺千篇一律的商品,

我们是高教管家,贴心定制。

专注高等教育,麦可思良心出品!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